产品展示

20天超长“中伏”来了!据说高温还要加足马力?




高温预警!

今年的雨水“一路过关斩将”,抵挡了入伏和小暑、大暑的热力攻击,到今天迎来“中伏”首日了,黄淮、江淮、江汉等地气温持续偏低,最高气温大多不足30℃,体感有些湿凉。

不过,既然中间凉,高温只能改走南北夹击的态势。像是江南、华南等地高温依旧,湿度也很大!闷热的感觉几乎全天待机……今年中伏有20天,据说中伏是三伏天里最热的时候,这是为啥?接下来都哪儿热?听小编跟你说——

中伏最热?还有20天?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气象专家介绍,在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的“三伏天”,一般来说最热的是“中伏”。这是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加之夏天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

同时七八月份,“中伏”期间,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所以天气就更热。

不只是“最热”,还有“最长”!今年的“中伏”从7月26日至8月14日,共有超长“待机”的20天。

那么,每年的三伏天究竟如何计算?这都是按农历计算的,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入伏”,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为“出伏”。“头伏”和“末伏”的长度是固定的,均为10天。“中伏”长度则由立秋节气与其后首个庚日之间的间隔决定。因此,中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对应的就有30天的“普通版”三伏和40天的“豪华版”三伏。

未来三天,华南、江南南部等地仍有35℃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大部、广西东部和西南部、海南岛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局地可达40℃。

大城市中,南昌、福州、广州、海口未来一周高温日数将占一半以上,天气闷热,需注意防暑。中央气象台今晨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好在今天开始,华北、东北地区阴雨增多,高温区域将明显缩减,京津冀等地退出高温群;但新疆以及内蒙古西部等地高温将发展增多。

中伏吃喝有讲究

防暑祛湿有妙招!

北方人常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转眼间又到了中伏节气,来碗面条最是爽利~

球王会app官网

由于伏天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会加快,身体大量出汗,对能量的需求增多。饺子等面食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可为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暑热让人们食欲不振,面食也相对好消化吸收。

在南方,中伏时候不仅天气最热,更有“汗蒸”似的闷。食物是祛暑湿的好帮手,可用扁豆、薏米等健脾利湿之品熬粥,或以热茶解暑,现代科学也证明喝热茶、温茶比凉茶更为解暑。

三伏养生其实各有侧重,伏天“湿热交加”,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进入中伏,要格外注意饮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再加上气温高,人体容易脱水,因此大量补水是防止中暑的最佳方法,也可以喝一点绿茶或者淡盐水。

北极又现极端高温!

近期我国的天气格局无论是暴雨,还是高温,其实罪魁祸首都是副高!尤其是今年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使得来自热带海洋的水汽输送异常偏强,且北方冷空气持续南下,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上空交汇,导致出现持续性强降雨。

一般来说,副热带高压北侧强降雨多发,而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则是高温盛行👇

不只我们正在遭遇着三伏天里的高温“酷刑”,北极地区7月再次出现极端性的气候现象,高温达到30度,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世界气象组织7月24日举行发布会,对近来北极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提出了警告。发言人表示,数据显示今年1-6月西伯利亚地区的温度比往年平均温度高出了5℃,6月该地区的温度更是比平均温度高出了10℃,如果没有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这样的极端高温天气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俄罗斯极地海岸的海冰正在急速减少。

还记得,北极圈在6月创下了罕见的高温天气,号称北极圈“最寒冷的村庄”,突然飙升出来一个38度的极端性高温,创下了北极地区的历史纪录。

如今,全球范围内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在明显增加。未来,北极圈的极端性高温会否逐步成为“常态化”?这无疑令人担心。

来源:经济日报经点科学工作室

20天超长“中伏”来了!据说高温还要加足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