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云录 —从德国统一到二战结束
三十、消耗战中寻和谈,潜艇战引美入场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组成第三最高陆军指挥部后,深入西线战场,了解到飞机、枪械和弹药的严重缺乏,以及英法联军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远比德军有优势的情况,加上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遭受重创,伤亡超百万人,便决定采取守势,构筑齐格菲防线,以抵御协约国进攻,争取时间恢复战力。
德军在长达15公里的纵深方向上,配备有铁丝网、堑壕、混凝土碉堡、地下掩体、机枪阵地,还针对协约国的坦克威胁,设置了反坦克壕与障碍物。为加强火力和机动性,直接将部分改进型超级大炮部署到列车上。
为了战时经济和人力资源的集中管理和调配,德国1916年11月1日成立了最高战时办公室,由铁路专家威廉•格勒纳将军负责,以应对战争物资短缺,为优先生产和调配军需物资提供保障。具体的重点目标是到1917年春季让弹药产量翻倍、机枪产量提升两倍等等。
粮食配给制,则早在1915年便已开始。
为达成目标,又制订了《爱国辅助役法》,强制17-60岁男性及女性参与战争相关的工作,甚至使用残疾人与囚犯作为劳动力,企业员工延长工时至每周7天。另外,关闭一些与战争无关的非必要企业,整个国家围绕着达成战争目的来运行,并扩大征兵范围。
德国议会制名存实亡,军队的地位变得十分突出。
长期的战争和巨量的消耗,对融资的需求非常巨大,就连金融业发达且处于领导地位的英国也无法坚持了。英国金融业是私人企业,贷款需要担保。英国强行用政府债券,购买私人所有的北美一些证券公司的股份,作为担保物,然后大量向华尔街贷款,因为国内的借贷资源已经枯竭。与伦敦金融城有着深厚关系的华尔街主宰者J.P.摩根,给予了倾力支持。英国利用华尔街的美元购买了90%以上的石油和60%以上的粮食。
德国却没有这么幸运。德国的私人银行虽然也在金融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与英国的银行体系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德国的金融业是私人银行与政府银行并存。德国国家银行是德国的中央银行,负责货币发行、储备管理和战争融资等核心职责。德意志银行作为德国最大的私人银行之一,在金融领域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国战争融资的来源主要是增加新的税收或增加政府借款。然而,由于国内增加税收存在巨大阻力,且德国基本上被排除在国际贷款市场之外,因此发行国内债券成为筹集军费的主要途径。由于政府借款无法满足全部战争支出,德国银行被迫将债务货币化,从而导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
具有绝对优势的英国海军的严密封锁,导致德国进口量骤减,尤其是粮食和肥料等关键物资的进口减少了80%以上。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大量青壮年被征召入伍,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1916年的农业劳动力比战前减少了30%,粮食产量也大幅下滑。在缺乏其他食品的情况下,德国人开始大量种植并食用芜菁(又称大头菜),因此这一时期的饥饿与芜菁紧密相关,从而让“芜菁的冬天”得以闻名。
旷日持久的胶着与巨量消耗,致使俄国国内革命不断,法国士兵也开始出现意志低沉。
俄军人多,但战争准备不充分,后勤供应不足,竟至三分之一步兵手中无枪,1915年5月大败,损失170多万人,失去了人口最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俄国皇室为了避免王朝的倾覆,有了单独与德国谈判的想法。
德国宰相贝特曼霍尔维格相机而行,委托丹麦国王的朋友安德生到彼得格勒进行试探,又通过一女侍官向沙皇尼古拉二世传信表达和谈意愿。
1916年7月,德国银行家瓦尔堡同俄国国家杜马副主席普罗托波波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会面,讨论停战条件。
奥匈帝国对波兰占领区有想法,被德国抑制,波兰方面提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毕竟波兰可以组织100万兵源,是一毛巨大的财富,德国赞同却压着,担心影响和谈。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对波兰的动向非常敏感,为此大为恼火,谈判只好终止。“独立的波兰国家”随后宣布。
12月12日,贝特曼·霍尔维格以同盟国名义发表《贝特曼和平宣言》,建议在中立国荷兰首都海牙进行和平谈判,声称要“恢复持久和平”和“结束毫无意义的流血牺牲”。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8日也呼吁交战国一起坐到谈判桌上,利用和平手段结束战争,并主张德国和奥匈帝国在领土上作出让步。
协约国也与美国总统威尔逊相呼应,抛出了一个和平方案,要求同盟国退出占领区,并将它作为议和的前提,同时还列出了要退出的占领区清单。除此之外,同盟国还需赔偿这些国家在战争中所造成的损失。
主导协约事务的是英国。英国担心德国利用和谈巩固占领区分化协约国组织,同时,它也更希望彻底击败德国,消除隐患,确保其全球霸权。
德国认为美国总统威尔逊太偏心,毕竟他是盎格鲁-萨克森的后裔,所以也不想让美国来主导。说到底还是不愿放弃已经占领的土地和支付战争赔款。
30日,协约国明确拒绝和谈。
德国不愿轻易放弃,还在寻求各谈机会。
在俄国二月革命后,德国认为情势对协约国不利,是个较好的谈判时机,就又通过天主教中间派政治家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与梵蒂冈接触,希望利用教皇的中立地位推动和谈。1917年8月,教皇本笃十五世发表《致交战各国人民书》,呼吁停止敌对行动,利用国际仲裁解决争议。
最终还是卡在领土问题上,双方不欢而散。
俄国国内的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
经过两年多的战争,俄军损失惨重,后勤供给不足甚至难以为继,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国内粮价飞涨,民众厌战反战情绪日益增长。加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布尔什维克党等革命团体影响力增强,工人阶级的反抗意识也日趋强烈,逼着尼古拉二世抛弃因德奥支持波兰独立在心中产生的不满情绪,想撇开英法单独与德国和谈,好腾出手来应对国内日益失控的局势。
1917年3月(俄历2月),由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起的罢工和示威活动迅速演变为武装起义,革命爆发,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和谈搁浅。
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由立宪民主党、十月党等自由主义政党组成,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工兵代表苏维埃由工人、士兵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初期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和社会革命党主导,其执行委员会掌握武装力量,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二月革命后虽然临时政府内有在不割地、不赔款的情况下与同盟国和谈的声音,但由于政府内主导力量和英法协约国的反对,最终也是无疾而终。
工兵代表苏维埃中的布尔什维克是反对战争的。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之一的列宁,自1903年布尔什维克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分裂出来后,便成为该党的核心领导人。列宁主张“应将帝国主义的战争转为革命”,让德国看到了促使俄国退出战争的机会。德国外交官与革命者达成非正式协议,协助流亡瑞士的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通过德国政府安排的专列经德国、瑞典、芬兰返回俄国,并通过德裔商人帕尔乌斯等中间人向布尔什维克提供约2600万金马克资助,用于宣传反战和革命活动。
和谈的努力一时无法取得成果,军队的努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陆军无法打破僵局,德国海军的担子就更重,而且海军的封锁与反封锁同样也是兴登堡和便登道夫防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协约国的后勤运输,对西线战场力量态势变化的影响非常关键。
战争一开始,英国海军便在北海和大西洋部署大量舰艇对德国进行封锁,并寻机与德国海军决战,德国海军尽量躲避于北海港口或隐匿于茫茫大海深处。英国海军较之于德国海军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正面交锋德国海军不会得到任何好处。也有部分意见是英国与法国要区别对待,德国重点的战争对象是法国而不是英国,尽量避免与英国决战,否则英国凭借众多的殖民地军队全力以赴,加重德军的压力。
但英国却不会对德国仁慈,德国的国家实力增长让它无比担忧和不安。面对德国海军的避战,英国海军只好寻机突袭,并于1914年8月击沉了三艘德国轻型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
1915年1月,逐渐放开的德国海军试图袭击英国沿海地区,遭到英国海军拦截,双方在北海多格尔沙洲附近交火,德军损失了一艘装甲巡洋舰。
德国海面舰艇无法取得优势,便开始转向潜艇战。潜艇便于隐匿行踪,进行突然袭击,容易得手。
1915年2月4日,德国发布通告,宣布英国周边海域和英吉利海峡区内的敌对商船一律摧毁,不管其内装何人何物。之后德国海军利用U2潜艇,几乎每天都能击沉两艘跨大西洋运输船只。
但是对敌对舰艇的辨认不易,不可避免会误将中立国的船只摧毁,产生外交风险。
2月底,一艘运载石油的挪威商船“贝尔里奇号”从美国出发,前往荷兰,结果被德国鱼雷击中。到了5月7日,“卢西塔尼亚号”邮轮载着2000名英国和美国平民从纽约返回利物浦,船中装有大量枪支弹药,被德国潜艇发射的两枚鱼雷击中沉没,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美国与德国差点断绝外交关系。
德国宰相贝特曼•霍尔维格极力要求下令终止潜艇战,毕竟工业世界第一的美国实力远远超过德国,华尔街又能为对手提供无限的金钱,不能不顾忌。威廉二世也担心美国一怒之下参战,便依言下令,自此不可再攻击中立国船只,如不好辨认,只能放过。
6月6日,威廉二世又下了一道命令,禁止攻击所有国家的客轮。
禁令束缚之下,海军司令提尔皮茨三次提出辞职以示抗议。
美国虽然恼怒,却没有采取反制措施。
其实美国不光对德国的潜艇攻击商船反感,对英国的封锁也一样,因为美国两头通吃,一开始协约国和同盟国一样都是它的客户,所以在大西洋海面上英国与德国也一样都有所顾忌,出现了僵持。
为打破这一局面,德国海军在1916年初,将英国海军吸引到北海,并于5月1日双方进行了一场一战中最大的海战。此战中英国动用了舰艇151艘,总吨位约125万吨,兵力6万人。德国动用了舰艇99艘,总吨位66万吨,兵力4.5万人。
参战舰艇数量悬殊,英国也损失更多舰船,但结果胜负难分,各自只好退回基地。
美国决定建立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并于1916年8月29日由威尔逊总统签署法令,通过庞大的海军扩建计划,对大西洋航道的封锁形成威慑。因为有了一支强大的海军,用威尔逊总统的话说,就是可以“想干什么就十什么”。
艰难的处境使得人们的心情格外焦灼,在和谈无望的情况下,采用一切手段甚至孤注一掷,极早摆脱窘境的愿望,促使关于是否采用无限潜艇战的讨论格外激烈,许多人都不满对无限潜艇战的限制,包括中央党,要求将决策权交给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而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明显是支持无限有潜艇战的。
和谈的失败,国内的困境,以及美国华尔街对协约国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还有自身潜艇数量的增加,以及无限潜艇战拥护者的信心,促使威廉二世下定决心,重启无限潜艇战。
德国认为一是英国商船损失速度加快,会导致其经济崩溃;二是美国即使参战也需要6-8个月准备时间,德国期望在此之前击败英国,掌握战场主动,甚至促使英国退出。
另外,为了阻止美国参战,德国利用美国与墨西哥的矛盾,安排德国外交大臣阿图尔·齐默尔曼1月16日向驻墨西哥公使发送加密电报,如果美国由于潜艇战而对德宣战,让墨西哥与德国结成反美联盟,对美国作战。作为参战的报酬,德国答应帮助墨西哥夺回新墨西哥等三州。
德国将防范措施安排妥当,便于1月31日宣布,从2月1日起,无限潜艇战正式实施,所有进入英国周边海域的船只,不认国籍,一律击沉。
“敌人用美国的榴弹盖覆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击沉他们的运输船只?”德国人这么想,但美国岂容自身利益受到德国的威胁?3日就正式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以示抗议。
阿图尔·齐默尔曼的密电被英国情报部门截获并破译,且于2月19日转交美国。
3月1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开电报内容。密电公布后,美国舆论大哗,反德情绪骤然升温,参战意识大幅提升。
球王会app官网这也正是高举和平旗帜竞选上台的威尔逊想要得到的结果。
德国潜艇在2月击沉了约500艘商船,总吨位达52万吨。3月击沉商船总吨位超过60万吨,创出新高。无限制潜艇也战导致美国商船频繁被击沉,加剧了美德之间的矛盾。
4月6日,美国废止1914年8月18日宣布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政策,在欧洲大陆交战双方疲惫不堪时正式对德国宣战,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协约国倾斜。
毕竟华尔街与伦敦有着深厚的关系,巨量的投资必须要确保资金安全和丰厚的收益,强盛的美国也想得到在世界上与其实力匹配的地位。